12/23/2011

htt





  • 大怒,郁而不發或盡生悶氣等情緒表現都會傷肝,所以,保持情緒平和很重要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珍珠性味甘、咸,寒,入肝、心經,能清肝火而養肝陰,清心熱而能鎮心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磁石是礦物藥,向來能重鎮安神,納氣平喘和益腎潛陽,配伍其他中藥對於腎虛肝旺之症功效明顯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夜交藤是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莖藤,能養心安神,養血通絡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牡蠣用於神志不安,心悸怔忡和失眠等症的效果良好。(圖:光明日報)
  • 知母苦寒,上能清肺熱,中能清胃火,下能瀉腎火,適用於肺胃腎有實熱的病症。(圖:光明日報)



(雪蘭莪‧八打靈再也訊)在日常生活中,人如果情志舒展、爽朗,既不抑郁也不亢奮;俗稱“心平氣和”,表示肝氣條達,肝功能正常。若是情志壓抑,多見悶悶不樂、沉默寡言、多疑善慮等,顯示肝氣條達失宜,疏泄不及而出現失眠、健忘或便秘等症狀。假如情志亢奮,多見急躁,頭脹、頭痛、目眩頭暈等;證明肝氣條達失常,疏泄過及;陽氣升騰而上,出現腹脅脹滿、腹瀉等情況。中醫認為,肝為“將軍之官”,主怒。怒是養生最忌諱的一種情緒,為情志致病的魁首。因為怒不僅傷肝,還傷心、胃、腦等,引起各種疾病,尤其是中風。臨床證明,七成的中風患者在病發前一週內,曾經遭受很大的情緒刺激,包括大怒。怒則氣上,血隨著上於腦部,形成腦血管出血或梗塞而中風。
中醫師譚惠珊表示,肝主疏泄,一旦人的情緒有波動時,比如發怒則氣上,就會影響氣機的暢通。特別是突發的情緒,例如突然聽到一個惡耗,感到大怒、大悲。
這種情況就像大水溝忽然出現一個大堵塞,其所受的衝擊力很大,導致流水動彈不得,不能流動一樣,並會出現一些生理症狀如胸悶、胸痛或心悸、心慌等。原因是胸部的位置正逢心臟的位置,並有一個穴位稱“膻中穴”,也是中醫所說的“宗氣”、“陽氣”交匯之處。
“大怒、生氣就是發火,有者則是郁而不發或盡生悶氣,這些情緒表現都會傷肝。”
她披露,肝藏血,血在情緒裡也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因為血藏魂,魂生神。假如一個人大失血時,就會出現說話不清楚,語無論次或胡言亂語;道理也在此。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和思想意識的體現,中醫將神(包括魂、魄、志、意等心理活動)作為人體精神、意識、知覺和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,並認為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必受神控制、支配和調節。簡而言之,人的心理活動制約人的生理活動。
神對形體活動的主要作用是能協調臟腑、氣血、陰陽的變化,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。此外,神也能調節臟腑等組織,使之主動適應外環境的變化,緩衝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,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和諧。
中藥強魂魄定心志
譚惠珊說,《黃帝內經》謂:“隨神往來者謂之魂,並精出入者謂之魄,精神交養則魂魄自安。”意思是說,生命的原始物質是“精”,陰陽兩精相搏而形成的生命力是“神”;隨著神氣往來的稱為“魂”,並隨精氣而出入叫“魄”;精與神能協調的話,魂魄自然安在和諧。因此,從中醫的觀點來看,魂與魄是沒有方向感的,惟有意志者可以控制魂魄,自我調節,舍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。所以,心理及精神思維狀態對人體的影響極大。
“每個人的疼痛域不同,對疼痛的耐受度不一樣。有些人很能忍痛,顯示這些人的魄很強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有不少中藥有強魂魄,定心志的作用,如遠志、朱砂、合歡皮等,依據辨證論治來配伍,可起得很好的效果。”
她說,中醫也有通過釋夢來測知患者的生理情況。比如肝氣實者會夢到自己發脾氣,證實人在此時的生活壓力大、緊張或是容易發脾氣。因為夢境是魂的反映表現,可知道患者的生理病理變化。所以,調理或治療時,就要以瀉肝為出發點,才能扭轉乾坤。
生悶氣發脾氣損健康
魂不守舍易患“百合病”
有些人心情不好不會發脾氣,反而是郁悶在心裡,時長日久,形成氣郁。這也會耗傷精、氣、血和津液,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,尤其是心肺脾胃。
其實,人能調節情志,及時化解心中的負面情緒,使自己保持好心情,就是對肝最好的保健之法。
中醫師譚惠珊指出,無論是生悶氣或發脾氣都對健康不好,因此適時紓解和調節情緒很重要。臨床證實,常生悶氣者常常會感到“這裡痛,那裡痛”,有生百病的趨向。這表示其有氣滯(即氣不走),氣為血帥,氣血不暢自然造成疼痛,令人不適。
她說,臨床上,有患者會出現的症狀有默默不語,要臥不能臥,要走不能走,有時要吃有時不吃,完全不懂自己要幹甚麼等。民間的說法是“鬼上身”。其實,這是一種情志病的表現,中醫稱為“百合病”。病因主要是情緒受到很大的刺激,使肝氣虧虛或肝血不足,血不攝魂;出現“魂無所主”(即魂跑出來了)的明顯症狀,常見於中老年人。中年人多是情志所致,老年人則是由於剛經過大手術、大病或大失血等而出現症狀。
不過,她強調,“魂無所主”所牽涉的層面廣泛,因此中醫在辨證論治時,要考量各方各面,綜合所有的情況後才有結論。一般上,“百合知母湯”(含百合和知母)或“百合地黃湯”(含百合、生地黃、牡蠣、花粉、石斛、知母、浮小麥、甘草和糯稻根)等是常用來治療這類病證的處方,由於處方以百合為主藥,故名“百合病”。
穴位按揉減焦躁
人體至少有365個穴位,每個穴位都有其效用,懂得運用,也有養肝護肝之效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,可按揉“太沖穴”、“大敦穴”及“三陰交穴”
等。中醫師譚惠珊說,脾氣不好者若按揉太沖穴會感到痛到極點,相對的,脾氣好的人只有微微的痛。一般上,按揉時間是每個穴位約五分鐘即可。
人處在“怒”的情況中,走的就是“肝經”路線。
太沖是肝經的原穴,負責調控該經的總體氣血。當人生氣時,肝也受波及,太沖便會出現一些信號,出現壓痛感、溫度或色澤發生變化,對外界更為敏感,甚至軟組織的張力發生紊亂。因此,人能適時按揉太沖穴,有助調節氣血,保持其通暢無阻。
大敦意即“大樹敦”之意,具有生發的特性,大敦穴猶如大樹敦在春天生發新枝一樣,故名之。大敦穴位於肝經的起始處,不時按揉,可緩解焦躁,使人神清氣爽。
三陰交穴位於肝經、脾經和腎經的交匯之處,因此應用廣泛,具有調肝補腎安神之效。在中醫婦科裡,三陰交更是治療月經不調、白帶和更年期綜合症等的主穴,是女性保健中不可或缺的穴位。
翠綠色有益養肝
人處在大自然之中,滿目的綠色會給人帶來舒暢,朝氣蓬勃的感覺,對肝臟保健很有利。中醫認為,青色入肝。現代研究也表明,綠色有穩定人的情緒的作用,還能夠調節血壓,保持血壓正常。所以,人能多去大自然活動,有益身心健康。中醫師譚惠珊說,顏色療法在轉換人的心情和病情確能扮演一定的角色,不過,要選擇正確和富有光澤的顏色才有效。否則,可能會適得其反。
她覺得,由於綠色也有許多種,各種各樣的綠色當中;民間俗稱的“鴨屎青”就不宜當成“保健顏色”,因為這種綠色給人的感覺不舒服。反之,宜選擇翠綠色,這種綠色富含光澤就可達到補肝作用。
她舉例說,醫書上曾記載,一個患者腎虛,久病不癒,醫師囑咐在患者房間的一面牆漆上黑色。一段時間後,他的病情就有了起色。在中醫學裡,黑色入腎,由此可見,顏色也有輔助治病作用。(光明日報/良醫‧報導:黃秀儀)
p://sinchew.com.my